一、什么是军事地理学?
军事地理学是研究军事与地理关系的学科。探索地理环境对国防建设、军事行动的影响和在军事上利用地理条件的规律,为制定战略方针、规划武装力量建设、战场准备、指导作战行动等提供依据。通常分:
(1)普通军事地理学,即军事地理学的理论部分。(2)区域军事地理学,包括某一国家(地区)或战区军事地理等。
(3)部门或专题军事地理学,包括海洋军事地理、空军地理、火箭军事地理、后勤军事地理、历史军事地理等。
二、徐州的军事地理地位如何?
徐州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东襟淮海,西按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是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从北往南打的话,攻下了徐州,扬州的门户大开,扬州不保,南京也就危险了。
从南往北打,只要占领了徐州,整个中原就像一个大棋盘一样摊了开来。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长江三角洲北翼,北倚微山湖,西连宿州,东临连云港,南接宿迁,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干线在徐州交汇,作为中国第二大铁路枢纽 ,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徐州历史上为华夏九州之一,自古便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有超过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扩展资料:徐州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90%,平原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平均坡度1/7000-1/8000,海拔一般在30-50米之间。徐州中部和东部存在少数丘陵山地。丘陵海拔一般在100-200米左右,丘陵山地面积约占全市9.4%。徐州丘陵山地分两大群,一群分布于市域中部,山体高低不一,其中贾汪区中部的大洞山为全市最高峰,海拔361米;另一群分布于市域东部,最高点为新沂市北部的马陵山,海拔122.9米。徐州地处古淮河的支流沂、沭、泗诸水的下游,以黄河故道为分水岭,形成北部的沂、沭、泗水系和南部的濉、安河水系。
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沼、水库星罗棋布,废黄河斜穿东西,京杭大运河横贯南北,东有沂、沭诸水及骆马湖,西有夏兴、大沙河及微山湖。
三、北京的军事地理位置意义?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铁路枢纽,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军事要点的角度看,中国没有一个城市能与之相提并论;和俄罗斯的莫斯科相比,中国又显得并不如俄罗斯依赖莫斯科那样依赖北京,因为莫斯科是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最重要的工业、军事工业城市,在战争中是俄罗斯的命脉。但北京的战略地位在中国遥遥领先,无人能及。 此外,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就资源补给而言是相当便利的;其次,拥有天津这个军事要塞和重要型港口城市,东面就有了良好的交通线和缓冲地带;再次,从大的地理角度来说,北京北面和西面拥有较多山脉余脉这些对北京的防护起到非常练好的作用;最后北京的政治经济地位也给北京带来了很优厚的军事地理地位,比如说新式装备一般都是优先配备北京军区。
四、请介绍一下蒙古军事地理?
蒙古的地理位置很重要,是中俄两国重要的缓冲地带。蒙古站向那方将会有重要影响。而美国对蒙古的介入将会成为中国和俄罗斯合作的重要基础。
蒙古的地位不在他现有的军事力量上,而在于其地理位置。美国如果从空中介入蒙古,或收买奸细控制蒙古都会对中国产生重要影响。
五、南京军事地理位置怎么样?
南京之所以建立,就是越国因为军事目的筑越城,后来楚王筑石头城……可以说,整个中国南方的历史,南京的军事地位无城出其右者
南京的军事地位到了二战全面机械化以后才下降,然而下降也是东部战区不二之选。在古代,长江天险和丘陵拱卫,就是绝对的易守难攻,这和北方的洛阳很像,不像开封一马平川,那才容易攻破。除非占据长江上游,不然南京就是一座绝对坚固的要塞
六、海南岛军事地理环境介绍?
海南岛可以看作是保卫华南的一个屏障,而西沙南沙就是保卫海南岛的屏障,你把这些岛连接在一起然后当作是南方的海上长城就可以了。
七、海洋军事地理环境基本知识?
01
海底主要地貌类型
l 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依次为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
l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
l 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02
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l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是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地壳的诞生处,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l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的,形成六大板块。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很少发生变形,板块边界则是全球最活跃的构造带。
l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俯冲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岩浆。
l 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了地球表面最洼的地方——海沟。如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
l 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如亚洲东部的库页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
l 在陆地上会形成海岸山脉,如北美洲西海岸的落基山脉、南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脉。如果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都比较坚硬,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产生的。
03
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l 板块在进行碰撞挤压,板块边界处于消亡状态。如果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一软一硬,在海上就会形成深海沟,;在海陆交界处会形成岛弧或弧形列岛,;
04
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l 板块在进行碰撞挤压,板块边界处于消亡状态。如果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一软一硬,在海上就会形成深海沟,;在海陆交界处会形成岛弧或弧形列岛,;
05
不同海区海水温度随水深的变化规律
l 海洋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太阳辐射首先到达海水表面,海水导热率又很低,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只是在表层海水以下,海水温度随水深变化不大,特别是1000米以下的水温变化很小,经常保持着低温状态。
06
海洋表层盐度的分布规律
l 盐度按纬度呈“马鞍形”分布的规律,即赤道附近低,南北回归线附近最高,中纬度海区又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到高纬度海区最低。概括地说,亦即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07
海气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海-气间的水分交换过程: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约86%的水汽是由海洋提供的,因此,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份交换。海洋的蒸发量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越大。因此,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也较丰富,海—所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
海-气间的热量交换过程: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把其中85%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海洋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可以说,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受海洋表面水温的影响,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
与陆地相比,海洋增温慢,冷却也慢,从而调节着大气温度的变化。一方面,海洋的气温变化有滞后效应。例如,海洋对太阳辐射季节变化的影响要比陆地晚一个月左右。另一方面,海洋使大气的温度变化比较和缓。海洋影响较大的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较小。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海—气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并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了运动方向基本一致的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驱使着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的传输,从而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08
厄尔泥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南美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延伸至赤道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
厄尔尼诺的发生机制正好相反,当赤道太平洋信风持续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表面暖水被吹走,深层的冷水上翻作为补充,海表温度进一步变冷,从而形成拉尼娜。拉尼娜常与厄尔尼诺交替出现,但其发生频率要低于厄尔尼诺。例如,80年代以来仅发生了3次拉尼娜,是厄尔尼诺发生频率的一半。
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岛南美西岸则多雨。许多观测事实还表明,厄尔尼诺事件通过海气作用的遥相关,还对相当远的地区,甚至对北半球中高纬度的环流变化也有一定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
09
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l 海水的波浪运动,就能量来源和产生原因来说,有其能量来自风能形成的风浪,有其能量来自地震和火山爆发释放出的地球内能或热带风暴引发的海啸,也有其能量来自天体引力使海水涨落形成的潮汐波。然而,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是风浪。在风力作用下,海面波状起伏,随着风速越大,波浪的规模越大,破坏力也越大,对沿海建筑、航运、渔业、海洋石油生产等有不利的影响。遇有巨大的风浪袭击时,应采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渔、抛锚等措施。
l 由月亮和太阳的引力驱动,以及地─月─日系统转动和地球自转的影响,海水呈现周期性的上下波动,这种波动称作潮汐。潮汐对航海等海上活动以及近岸生态有着直接影响。
八、中国第一部军事地理专著是什么?
中国第一部军事地理学专著是《武经总要》。
《武经总要》是北宋官修的一部军事著作,作者为宋仁宗时的文臣曾公亮和丁度。两人奉皇帝之命用了五年的时间编成。该书是中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对于研究宋朝以前的军事思想非常重要。其中大篇幅介绍了武器的制造,对古代中国军事史、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也很重要。
九、深度了解军事地理:战略部署和地缘政治的关键
什么是军事地理?
军事地理是研究军事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领域。它涉及地理因素对军事行动的影响,包括地形、气候、资源分布、交通运输等对军事战略和战术的影响。
军事地理的重要性
了解军事地理对于制定和执行军事战略至关重要。地理环境可以直接影响军事部署和作战行动,决定着战争的成败和战争的长期影响。
战略部署
军事地理在战略部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分析地形、气候和资源分布,军事指挥官可以制定更有效的部署计划,选择合适的防御地点,以及评估攻击和防守的可行性。
地缘政治影响
军事地理也与地缘政治密切相关。地理位置、资源丰富度以及交通要道的控制,都会影响国家间的地缘政治关系、领土争端以及军事联盟的形成。
地缘战略竞争
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地缘战略竞争日益激烈。了解军事地理可以帮助军事决策者更好地应对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局势,制定更具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军事战略。
结语
通过深度了解军事地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争背后的地缘政治考量,以及军事行动背后的地理意义。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国家的战略决策水平,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世界上发生的冲突和战争。
感谢您阅读本文,通过对军事地理的深入了解,相信您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局势的发展和战略决策的必要性。
十、对西安进行军事地理分析,说出它的地理意义和未来作战中的地位?
西安是关中平原的中心地区,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周围山峦起伏,函谷、萧关、大散、武关、潼关、金锁等险关,扼守着这一地区的进出要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军事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尤其在古时冷兵器作战。
其次西安地处中国北方腹地,与周边近邻相隔较远,一旦周边发生战争,西安有过渡的时间,而如南京就是靠沿沿海太近,小日本几天就打到了,北京也是如此,而西安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中国内陆腹地的大城市————西安,在未来一旦发生战争,可以充当中国的缓冲地带,为中国的持久作战提供坚实基础。(仅凭个人观点,希望符合您的要求)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