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不同的人种教学反思
地理不同的人种教学反思
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石,而教学是教育的核心环节。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学校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如何有效地教授地理课程,并让学生了解不同地理背景的人种。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反思地理不同的人种教学的问题和挑战,并探讨如何通过创新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充分了解不同人种的地理背景。这包括不同地区的文化、语言、传统和历史。通过对人种的深入了解,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多样性,以及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差异。例如,在教授非洲地理时,教师可以介绍非洲各国的文化多样性,让学生了解非洲大陆上的多个语言和民族群体。
其次,教师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资料来支持地理不同人种的教学。教材和教辅资料应当包含丰富的案例和实例,以展示不同地理背景下的人种和文化。这样的教材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其他地理区域的人种。在制作教学素材时,教师可以使用图片、视频和故事等多种媒体形式,以更具体和生动的方式展示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种特征和生活方式。
第三,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多元文化交流和互动。这可以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学习和讨论等方式来实现。通过与来自不同地理背景的同学互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其他人种的差异,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每个小组代表一个不同的地理区域,分享他们的文化、风俗和传统等方面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实地考察和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地理背景的人种和环境。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移民社区,或者安排户外探险活动,让学生亲眼见证和体验其他地理背景的人种的生活和环境。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地理多样性的理解,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另外,教师在评价学生地理不同人种教学的成果时,应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除了传统的考试和作业外,教师还可以引入展示、口头报告和小组项目等形式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方法有利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对地理不同人种教学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成果。
综上所述,地理不同的人种教学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但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机遇。通过教师的不断努力和学校的支持,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地理教育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地理背景的人种。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也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地理人口与人种教学反思
地理人口与人种教学反思
地理人口与人种教学是地理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了人口的分布、组成和变化,以及与人种相关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如今,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地理人口与人种教学正变得愈发重要,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人口变化对我们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在教学地理人口与人种的过程中,我深感需要进行反思,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以下是我在教学地理人口与人种过程中所发现的一些问题:
缺乏跨学科教学
地理人口与人种教学应当是一个融合了地理、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这就导致学生对于人口与人种问题的理解相对薄弱,无法从多个维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当推动跨学科教学的实施,例如在地理课堂中引入一些社会学或人口学的概念和案例,让学生了解人口变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可以通过与其它学科的教师合作,开展跨学科的项目研究,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人口与人种问题。
缺乏实地考察
地理学科的优势在于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的地理现象相结合。然而,在地理人口与人种教学中,我们常常只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层面,忽略了实地考察的重要性。没有亲身体验,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人口变化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例如参观人口流动性较大的城市、乡村和边境地区,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地方的人口组成和分布差异。通过亲眼目睹,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口与人种问题所带来的各种变化。
缺乏信息技术的利用
如今,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和处理信息。然而,在地理人口与人种教学中,我们尚未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可视化工具等技术,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人口的分布和变化。同时,互联网上的各种数据库和资源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人口与人种的研究。
缺乏关注当代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人口与人种问题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化。然而,在地理人口与人种教学中,我们往往只停留在过去的案例和数据上,忽略了当代问题的研究。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应对能力,我们应当将地理人口与人种教学与当代问题相结合。例如,讨论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的关系,探讨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等等。通过关注当代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人口与人种问题。
总结
教学地理人口与人种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进行反思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通过跨学科教学、实地考察、信息技术的利用以及关注当代问题,我们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对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人口与人种问题的挑战。
三、地理世界人种教学反思
地理教育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地理素养和地理伦理的重要环节,它涵盖了对世界各地的地理特征、文化背景和人群结构的了解。然而,在教育中,往往忽视了对地理世界各种人种的描绘和介绍,这是一个需要反思的问题。
为什么需要关注地理世界各种人种
地理世界各种人种的文化、语言和生活方式,都是地理教育的重要内容。了解各种人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多样性和文化差异。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认知和交流能力至关重要。
地理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国家边界、地貌特征和自然资源的讲解,而应该深入到人类社会。关注地理世界各种人种,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人群的需求和挑战,增强他们的全球视野和社会意识。
增强地理教学的人种多样性
要增强地理教学的人种多样性,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1. 更新教材
地理教材应该及时更新,反映地理世界各种人种的多样性。教材可以引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案例,介绍当地的人口构成、文化特点和经济发展等信息。通过教材的更新,可以使学生对地理世界的了解更加全面。
2. 引入地理人种研究
地理人种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各种人种的起源、迁移和分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地理人种研究,通过测量和分析人口数据,了解不同人种的迁徙和形成过程。
3. 多元化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包括图片、影片、故事等,来展示地理世界各种人种的生活和文化。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社会关怀和尊重不同文化的意识。
地理教学中的教育反思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需要反思一些教育方式和观念。
1. 克服偏见和歧视
地理教学应该摒弃一切偏见和歧视,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各种人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尊重不同文化和人群,避免使用歧视性语言或观点。只有通过正面的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2.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地理世界各种人种的多样性是一个无尽的知识宝库,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去了解不同人种的文化和传统。学生对于地理世界的探究和发现,应该是充满乐趣和挑战的。
3. 培养全球意识
地理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让他们能够了解和关注世界各地的问题和挑战。通过关注地理世界各种人种,可以启发学生对全球问题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和责任感。
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对地理世界各种人种的关注和介绍,是培养学生全球视野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一环。希望教育界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落实,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地理人种比例问题教学反思
地理人种比例问题教学反思
引言
在地理教育领域,我们经常涉及到人种比例这一重要话题。然而,如何在教学中妥善处理人种比例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是我们作为教育者亟需思考和改进的内容。
背景
地理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而人种比例问题正是一个与全球化密切相关的议题。在现代社会中,种族多样性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象,因此,教育者有责任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种族之间的差异。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种比例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
教学反思
教育者在处理人种比例问题时,需要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 尊重多样性:教师应积极传达尊重和包容不同种族的态度,鼓励学生正确认识和尊重不同民族的特点和文化。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 教学资源多元化:为了增加学生对不同地理区域的认识,教师应准备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案例,在课堂上展示各地区的人种比例分布情况。通过图表、地图等可视化工具,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不同地理区域的人种分布特点。
- 引导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人种比例问题展开思考和讨论。例如,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种族群体在各地区分布不均衡的原因,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促进平等和包容。
- 地理数据的分析:地理教育可以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分析工具,让学生通过实际数据的比较和分析,加深对人种比例问题的理解。通过帮助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他们将能更深入地研究和探究这一问题。
- 培养全球公民意识:教师应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全球公民意识,帮助他们认识到人种比例问题背后存在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同时,教师也需教导学生积极参与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平等和包容的全球社会。
结语
人种比例问题在地理教育中是一个重要且需要重视的议题。教育者应敏锐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并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通过尊重多样性、多元化教学资源、培养分析能力和全球公民意识,我们能够更好地教育学生,让他们具备面对多元化社会的能力和素养。
五、地理人口和人种教学反思
地理人口和人种教学反思
在如今全球化的世界中,地理人口和人种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必须认识到地理位置、人口规模和人种多样性对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影响。作为地理学家和教育者,我们需要反思我们的教学方法,以确保我们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这些重要概念。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地理位置是了解一个地区的起点。它涉及到研究地球表面上的物理特征、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了解地理位置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城市化过程以及影响地区发展的因素。
地理位置与人口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地区由于其地理条件,例如水源和肥沃的土壤,可能吸引较多的人口居住。然而,其他地区可能受到地理上的限制,如山脉、河流或荒漠地带,从而限制了人口迁徙和定居的可能性。
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了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更加显著。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资源的利用和分配、城市与农村发展的差异以及不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通过教授地理位置的概念,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对于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理解和尊重,并让他们意识到地理位置的影响。
人口规模的影响
人口规模是另一个与地理人口教育相关的重要概念。人口规模指的是人口数量的多少,它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人口规模决定着市场规模。人口多的地区通常有更大的市场需求,这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增长。同时,人口规模也决定了劳动力的供应和市场的潜力。因此,了解人口规模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以及市场发展的潜力。
其次,人口规模也与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有关。人口多的地区通常需要更多的资源来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可能导致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问题的出现。通过教育,我们可以教导学生如何平衡人口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地球上的资源。
人种多样性的重要性
人种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内存在着不同族群和文化的现象。人种多样性在地理人口和人种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首先,人种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不同的人种和族群拥有不同的宗教信仰、语言和价值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教育应该帮助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其次,人种多样性也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研究表明,具有多元人种背景的社区更具创造力和创新性。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并促进创新。通过加强对人种多样性的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包容性思维。
教学反思和方法
为了有效教授地理人口和人种的概念,我们需要反思我们的教学方法,并探索更多的教学资源和策略。
首先,我们可以引入案例研究和实地考察。通过让学生实地了解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人口规模和人种多样性,他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这些概念。此外,我们还可以使用实际数据和统计资料来支持我们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分析和解读现实世界中的地理和人口数据。
其次,多媒体教学是另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利用图片、视频和互动软件来展示地理位置、人口规模和人种多样性的概念。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不同地区的差异,从而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另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和合作,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地理人口和人种的问题,并互相学习、分享和协作。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结论
在地理人口和人种教育中,地理位置、人口规模和人种多样性是重要的概念。通过教育和反思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这些概念,并培养他们的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地理人口和人种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全球公民意识,以应对当今全球化世界的挑战。
六、人种地理算世界地理吗?
1961年,加恩将全世界人类划分为 9大地理人种。
①亚洲地理人种。又称蒙古地理人种。是居住在亚洲大陆( 除西亚 )及其附近岛屿,以及北美洲北极地区的人群,包括蒙古地域人种、西藏地域人种、华北地域人种、东南亚地域人种和爱斯基摩地域人种等。
②欧洲地理人种。又称高加索地理人种。是主要居住在欧洲、北非和西亚地区的人群,包括东北欧地域人种、西北欧地域人种、阿尔卑斯地域人种和地中海地域人种等。1500年以后,欧洲地理人种经历了一场异常迅速的扩张活动,大量移居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③非洲地理人种。又称尼格罗地理人种。是主要居住在非洲撒哈拉地区以南的人群,包括森林尼格罗地域人种、俾格米地域人种、班图地域人种、布须曼和霍屯督地域人种(即开普地域人种),以及东非地域人种、苏丹地域人种和南非有色地域人种等。1500年以后,随欧洲地理人种大量迁入美洲,非洲地理人种亦大批移入北美洲、加勒比群岛等地区。
④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是原居住南、北美洲和加勒比群岛的人群,包括北美印第安地域人种、中美印第安地域人种、南美印第安地域人种、福吉安地域人种(即火地岛地域人种)等。1500年以来,欧洲地理人种的迁入,使美洲印第安人种人数大减,且大都被迫离开原居住地。现在的北美洲居民不少是非洲人和欧洲人的混血后裔,南美洲居民大量是印第安人与欧洲人的混血后裔,加勒比地区居民不少是印第安人和非洲人的混血后裔。
⑤印度地理人种。是居住在印度次大陆的人群,包括印度地域人种、达罗毗荼地域人种等。 ⑥澳大利亚地理人种。原居住于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的人群,包括已于1876年灭绝的塔斯马尼亚地域人种,以及默里澳大利亚地域人种和卡奔塔澳大利亚地域人种。由于18世纪以来欧洲人的大量迁入,现在欧洲人及其与当地人的混血后裔已占澳大利亚居民的绝大多数。
⑦ 美拉尼西亚地理人种。又称美拉尼西亚-巴布亚地理人种。是居住在新几内亚、斐济群岛和西太平洋其他岛屿的人群。
⑧密克罗尼西亚地理人种。居住在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以及西南太平洋一些岛屿的人群。
⑨波利尼西亚地理人种。居住于东太平洋广大地区,自夏威夷、波利尼西亚群岛到新西兰一带的人群
七、初中地理四大人种?
白色人种分布:西亚,北非称为白人的世界。
西欧各国以白人为主。
黑色人种: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号称黑人的故乡,即黑非洲之称。印度的西北部;美国大部分。
黄色人种:东亚,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中国最多。
棕色人种:南美洲:巴西棕色人种故乡之称。
八、地理:印第安人属于什么人种?
印第安人和中国人一样同样属于黄种人——学名是蒙古人种或者蒙古利亚人种。
人种不是仅仅依靠肤色来划分的,所以你问题中的“肤色人种”的说法并不准确,一些被划分到白种人的民族的肤色其实比黄种人还要黑,一些算是黑种人的民族皮肤却相当浅,所以学术上对各人种的正式称谓都不是以颜色命名了,基本上是以地理名词命名,比如蒙古利亚、欧罗巴、尼格罗澳大利亚等等。
印第安人有和中国人一样的很多典型特征,例如黄种人独有并且出现概率非常大的特征——蒙古斑,就是婴儿屁股及背部的青斑,在印第安人的婴儿身上也是非常常见的。
九、5 人种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种或种族,是指在体质特征,如肤色、眼色、发型和发色、身长、面型、体型、头型、鼻型血型、遗传性疾病等,以及血型、遗传性疾病等方面具有某些共同遗传性状的人群,其形成原因与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这些特征经过世代相传,致使人类分衍成若干有明显体质差异的种族.在生物学上,世界现生的人类都属于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的智人种.由于过去人类受到自然界的严重束缚,各个人群长时期地生活在相当隔离的各个地理环境中,在体质上形成了互不相同的适应性特征,这些特征世代相传,致使人类分衍成为若干具有明显体质差异的种族.因此,不同的人种或种族实际上是智人种的各地方性亚种.
十、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凯尔特人,是人种划分、语种划分还是地理划分?
“日耳曼人”在跨语支层面父系Y染色体构成上差异较大(按基因连续统可大致再笼统细分为法罗-冰岛(均为男性西挪威海盗与爱尔兰女尼的混血,其所属的北日耳曼语支西诺尔斯次语支也是日耳曼语族除英格兰外O型血比重较高的一支)-西挪威人、东英格兰-低地苏格兰-西弗里斯-荷兰-北/东弗里斯-北法敦刻尔克及东北法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土著)-西北德意志-丹麦日德兰半岛人、丹麦西兰等岛-东挪威-中南瑞典人,其他各种德意志人包括瑞列奥德语区人<不在同一组,但较复杂,略去不表>,波兰境内的Wymysorys人及东欧东北欧国家境内散居的诸日耳曼人比如爱沙尼亚萨列马岛瑞典裔、俄瓦良格人等<不在同一组,但较复杂,略去不表>),语支间语言差异中等,但至少其中位于西北欧境内的日耳曼人之间在常染色体hg聚类关系上还是相对接近的(比北法-瓦隆、南法奥克-加泰隆[加泰罗尼亚]、意、列托、弗留利、科西嘉-西西里-撒丁、西、加列果[加里西亚]-葡人以及语言系属上说亚非语系闪米特语族马耳他语但有很多意大利血统的马耳他人的关系近得多),详见下图
《Revealing the recent demographic history of Europe via haplotype sharing in the UK Biobank》中的主成分(PC)分析图:
“觊尔特人”很难准确定义,因为古凯尔特人(盖尔凯尔特人、不列颠凯尔特人、山南山北各高卢凯尔特比如比利其人等)与今所谓“凯尔特民族”在地理分布上差异巨大,而今爱尔兰人、威尔士人、康沃尔人在语言系属上也是英语为主,三者都只有各自辖境内最偏西一隅的一小撮人是说Gaeltacht爱尔兰盖尔语、威尔士语以及康沃尔语的,即使按“语言”标准,你也很难将他们简单归为“凯尔特人”,而低地苏格兰语更是标准的日耳曼语,其日耳曼纯度比英格兰英语更高,例如形容词“高兴的”在低地苏格兰语中叫blythe(中古英语中也有,但现代英语中已沦为废止词,而低地苏格兰语中却仍保留了下来,这使得它在很多词汇上比继承自盎撒和北部法语诺曼底方言混血的盎格鲁-诺曼语的现代英语反而更接近现代荷兰语尤其是东荷兰的萨克森诸方言比如上艾塞尔话、赫罗宁恩[格罗宁根]话等),跟现代荷兰语形容词(blijde>)blij同出一门,妥妥的撒克逊/萨克森遗脉。因为前三者主体不说凯尔特语的原因很复杂。不是简单的“放弃母语”这么简单,很多爱尔兰人本就不以爱尔兰盖尔语为母语,而是不同时期从不列颠岛向爱尔兰岛的移民,其中很多人有英格兰血统。而后者(低地苏格兰人)本就是西日耳曼中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北日耳曼中的丹人诺曼人挪威维京人与盖尔凯尔特人(高地苏格兰人)、皮克特人的混血,从一开始就不是纯血凯尔特人,怎么划分?从英国本土的研究报告来看英格兰人及受挪威维京海盗影响较大的凯尔特北支盖尔人(爱盖、苏盖、曼岛盖尔)之间区分度甚小,只有受维京海盗北日耳曼影响甚小的威尔士人与他们三家差异稍大,那些明显的亚簇区分都是更高分辨率下的,根本不是相对于岛外外族的真正巨大差异。而且从上图你也能看到,今所谓“凯尔特民族”如WA威尔士人等,就在日耳曼人包括FO法罗人IS冰岛人NO挪威人DK丹麦人SE瑞典人之西,其血统比当初相对纯血的古凯尔特人要“北”得多,而另一研究表明今英格兰人就在上图中草绿与绛红的中间地带,你怎么区分他们?
见下图(同样出自Revealing the recent demographic history of Europe via haplotype sharing in the UK Biobank),可以看到法国北端和东北部一些讲罗曼语族高卢罗曼语支Gallo-Romance北次支的北法奥依语人已经落入凯尔特日耳曼人(所谓Celto-Germanic,本地底层土著是凯尔特人,但被法兰克人、勃艮第人等日耳曼化了)混血区间
《The genetic history of France》中的法国各地人基因分簇关系,蓝点分布区就是日耳曼分支的古法兰克人、古勃艮第人的分布区,他们与北法及南荷-比卢土著:山北高卢/凯尔特人(比利时瓦隆族/瓦龙族的早期祖先也是凯尔特人)混血,形成所谓Celto-Germanic,法国人种基本盘之一的Noric(不是Nordic)也有日耳曼血统混入:
斯拉夫人,不用多说,看看地理分布就知道。南斯拉夫与东-西斯拉夫在血缘上根本是断层的,虽然语言上是先分出西斯拉夫,然后分出东和南(东支和南支都比西支离古教会斯拉夫语更近,西支极早就已转为天主教民族,而东支至今是东正教,文化截然不同),显示语言上的聚簇关系是: {西,{东、南}},但人种上基因上可不是这样。你看看语言,以最基础的疑问代词为例,疑问副词“怎样、如何”在西支中是jak(波捷。斯伐是ako也是jako变来),而东支和南支都是kak/kako,孰近孰远一望便知,详见我以前关于不同斯拉夫语亲缘度的贴子。但血缘上,西支的波兰人与东支的俄罗斯人比他们与南斯拉夫人近得多。只是波俄血缘虽近,而语言差异却较悬殊,在文化认同、宗教信仰、民族情感上更是对立面甚至死敌(就像我国东南沿海浙南闽北那边的瓯越和闽越,血缘相近,古代均属闽中郡、清代福建学者蔡永兼所谓《周礼•职方氏》中古“七闽”人(不是八闽)的分支,但文化上东瓯国和闽越国却是死敌,连年相互仇杀。也很类似巴尔干半岛的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语言极近,情感上却是死敌)。捷克语(尤其苏台德地区)一直受德意志影响,与波兰虽同属西斯拉夫语支,但句法逻辑、民族血统一直都有高地德语的印记,很多波兰语动词如cofnąć借自捷克语couvnout,后者是来自巴伐利亚高地德语动词zaufen(西斯拉夫c字母与德语z字母同音都读ts,所以捷couv与巴伐zauf发音相近),像这样由高地德语经捷克语和斯洛文尼亚语(不是斯洛伐克语)二传中转再转到其他西斯拉夫、南斯拉夫的日耳曼词不少,而捷克就是桥头堡。上图你看到捷克人和日耳曼诸族关系不近那是因为他是捷克全境的数据(而且是斯拉夫和日耳曼中和后的结果),捷克西北角的散点基本与高地德语人重合了)
最后再看一下《Genes mirror geography within Europe》中的PC主成分散点图,加入了GB(Great Britain,大不列颠岛人且应当是排除了苏格兰人。狭义的不列颠专指英格兰+威尔士而不含苏格兰,因为高地苏格兰盖尔凯尔特人是早期从对岸的爱尔兰岛迁过来的,不是不列颠岛土著,而低地苏格兰日耳曼人是盎萨(西日耳曼)、维京(北日耳曼)和盖尔凯尔特、皮克特以及少量北法的五方混血,不太能作为典型)作为对上面第一张图的补充:
可以看到GB英格兰-威尔士人和Sct低地苏格兰人基本就是受一点凯尔特影响的在西日耳曼人中偏西的一支,跟他们的地理经度对应,在血统上基本没什么罗马帝国不列颠尼亚行省时期的罗马人影子(英格兰人的“法国”血统也主要与法国最北端的诺曼底人有关,而诺曼底在法国北端,本身就没什么罗马拉丁血统,当地土著也就是布列塔尼那种不列颠凯尔特人、高卢凯尔特人与迁到北法的法兰克日耳曼人的过渡,而且征服者威廉祖上是迁到法国北端的维京海盗,更是连与凯尔特都无关),从上图可以看出,撇开Y染色体因素,至少在常染色体划分上,日耳曼语族人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比印欧语系下的大部分欧洲其他大语族下各民族之间近得多(你看意大利人IT和西班牙-葡萄牙人ES-PT,血统上差得多远,虽然表观遗传特征上都是黑发、体质人类学上都是高加索人种下的地中海类型,但实际基因聚类上根本不是一伙的,尤其是伊比利亚半岛公元711年以来左右还受过阿拉伯-柏伯尔世界的北非摩尔人影响,至今西班牙语中都有8%的词汇来自阿拉伯语,如高频介词hasta等,以及很多以al-开头的动词,都源自阿拉伯,西班牙语的阿拉伯成分比葡萄牙和意大利都要多得多。而法国从北到南不同地方人基本是西北凯尔特-东北日耳曼和广大中部南部一堆伊比利亚或罗马的不同程度的杂烩过渡),而决定血缘主体的显然是常染而非Y染或血型
其余的先按下不表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