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博物馆品看自由行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镇馆之宝?

276 2024-04-21 17:14

一、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镇馆之宝?

镇馆之宝是梵高的《星夜》。因为这幅作品以其明亮独特的色彩和独特的笔触风格而闻名于世,是博物馆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这幅作品所包含的情感和意义是深远的,梵高的风格和技巧以及他对自然的表达方式,使这幅作品成为了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这幅作品和他的作者的信息,可以参观博物馆的官网或者参加他们的导览服务,这样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创造性的艺术作品。

二、位在纽约曼哈顿的现代艺术博物馆 MoMA,在现代艺术收藏占有何一席之地?

MoMA有两个,一个是在midtown,一个是叫MoMA PS1,属于当代作品比较多,在皇后区。我们一般谈MoMA是指第一个。

MoMA应该属于法国(欧洲)和美国战后艺术的一个过渡区域,但又和当代的诸如装置艺术, 行为艺术有一定距离。举个例子吧,MoMA会有梵高的星空,会有印象派,但也会有抽象表现主义的Mark Rothko,再比如列侬的妻子Yoko Ono,一个实验艺术先驱。但是在MoMA就不太可能看到Tschabalala Self(90年在纽约Harlem出生,作品如下图)的艺术家。我喜欢这种有点collage的风格。

另外MoMA在现代艺术教育和普及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吧,她有一系列出版物都很棒。给个链接:

https://www.momastore.org/mobile/home.form

三、2004年用什么岩石建造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花岗石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简称MOMA),坐落在纽约市曼哈顿城中,位于曼哈顿第53街(在第五和第六大道之间),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现当代美术博物馆之一,与英国伦敦泰特美术馆、法国蓬皮杜国家文化和艺术中心等齐名。

2004年11月20日,由日本建筑师谷口吉生设计的新馆开幕,新馆运用花岗岩与玻璃做为建物外墙。

四、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往年曾展出过哪些摄影展?

谢邀~@竹君

总而言之,MoMA对于摄影艺术在西方艺术史上的成型,尤其是对于现当代艺术的走向和流派的规范是很重要的。MoMA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世界性的专业权威意义,它既是一个向公众开放的展览机构,也是一个学术主体和文化价值决策体系,这一点,我个人觉得它比古根汉的史学意义要大。

不废话了,就抛砖引玉,来讲一个我马上想起来摄影展,一个在艺术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摄影展。

Edward Steichen担任策展人的大展:“The Family of Man, 1955”

介绍这个摄影展就不得不说说他的策展人——Edward Steichen(爱德华·史泰钦)是卢森堡人,两岁时随父母到了美国。16岁时开始从事摄影艺术的追求和创造。他1879年出生,1973年去世,非常长寿。他本人就是摄影大师,摄影生涯长达78年,其中跨过了一个世纪,见多识广,被誉为美国的摄影巨人,还有人说,他的一生就显示了一部20世纪摄影艺术的发展史。

活了94年的爱德华一生经历丰富,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热爱摄影,必然艺术所涉猎的范围博大而精深。他不仅在创作题材上包括了“人像”、“静物”、“风景”、“社会新闻”、“生活”、“广告”、“集锦”等许多方面,而且在创作上更是把“画意派”、“纯摄影派”和“纪实派”以至“抽象构成派”等家之长汇于一身。用爱德华史泰钦自己的话说是:“每隔十年,人就应该鞭策自己,好使自我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1963年前美国总统肯尼迪为史泰钦颁发了“自由勋章”,褒奖他一生在摄影艺术上的成就与贡献。

爱德华在一战时就是航空摄影师,他的技术和审美为后来的空中摄影打下基础,而据诗人桑德贝尔格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爱德华已经63岁了,但他仍然自愿去参加军队。他在太平洋前线领导了四千多名军事摄影记者,是新闻摄影史上的“将军”式的人物。

于是,二战结束后,他以摄影方面的丰富阅历和艺术成就,担任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摄影部主任,在他担任摄影部负责人的15年里,他先后为美国及全世界的摄影家们,举办了近五十次具有影响的展览会。

而1955年,他策划举办的“The Family of Man” (MoMA Exh. #569, January 24-May 8, 1955),翻译为《人类大家庭》则是他职业生涯里最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说,《人类大家庭》是一个轰动世界的,久负盛名的摄影艺术展览。这个展览在纽约一推出就产生了轰动的效应,于是在纽约的展览结束后,《人类大家庭》巡回到了世界上的其他37个国家和地区,在6个大洲巡回展览,历时8年。

这场展览并非一个或者一群著名现当代艺术家的展览,而是爱德华从全世界征集的约二百万张照片中,选出了273位男女摄影者的503张摄影作品展出,很多参展人就是一般的摄影爱好者,当然也包括尤金·史密斯《走向天堂花园之路》这种名家。但是,这种广撒网,向群众征集影像的行为在那时对于MoMA这个级别的美术馆来说还是不多见,这让我想起来前几年一个纪录片,叫做《浮生一日》/ Life in One Day,也是导演向世界各地的人们征集他们一天中的行为录像,然后集结成了一个关于“人类”生活的样子。

同样的,《人类大家庭》是一个以“人”为中心,表现人类怎样生活在世界大家庭中,从一个婴儿的诞生、长大、成熟、直到衰老以至死亡的过程。照片中包括了不同民族和国籍的人民的生活,目的在于增强人类的相互认识和了解。这个摄影展览不仅传播了爱德华史泰钦的“人类生而平等”的思想,同时也证明了摄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记录/表达语言,是一种最通俗易懂的世界性的语言符号,摄影也是最富于人类真情实感的艺术。

而在二战结束后的心理和文化背景下,这种摄影展传达出的“人文精神”和“人道主义”也顺应了人们的观看需要。从日常的生活图景中看到各地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们是如何将“人”这个主体和“文化/生活”这个行为相结合的,人们从简单通俗的语言中读出了生活的相通,生命的美好。

虽然,我没有亲身去参观过这个展览,但是从后来的图片记录看来,这个展览除了对于主题的把握,在具体的展览布置上也是别出心裁。

从很多图片上都可以看到,《人类大家庭》一反已有的博物馆/美术馆的展览规则,并没有把大小统一,裱在画框里的照片在白色的墙壁上一一排开,而是保留了照片各自的特色,照片大小差别很大,有的像明信片一样,有的则是一整面墙。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张照片:一对夫妻坐在椅子上,欣赏一张和墙面一样大小的黑白照片,而照片内容是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夫妻俩像在海滩晒太阳般的慵懒和照片内容的结合很有意思。

照片的大小不一,有的更适合一个人凑近了仔细观看,就像读一个私人日记,有的照片则更适合群体观看,一起观摩一张盛大的活动,这种目光和空间的分配也表现了策展人对于摄影艺术的功能意义的考虑。

同时,照片的排列也是千姿百态,有的在墙角,有的则全挂在空中,大大小小的照片有时会将观者包围,有时这种形式又会让人想起宣传栏,观者的眼睛随着照片起起伏伏,一会儿抬头一会儿凑近,很有意思。

而如上图这样的把一群人的肖像以这种巨大的笔墨篇幅拿来展出,还是体现了策展人对于“人类”这个主体的回顾和强调。继而更加体现出了《人类大家庭》这个摄影展的“人文主义”出发点。

人文主义摄影与二战之后从它的边缘衍生出的人道主义摄影有所不同。人文主义摄影认为世界还是光明的,摄影用于揭示黑暗与灾难,可以让世界重获美好。它所揭示的苦难还处于世界的体系中,仿佛与世界还有一个理性的景深与关系。而人道主义摄影则让苦难独立出来,仿佛从世界之中游离,世界作为它的背景失焦了,因而苦难与世界失去了关联。从摄影的立场来说,人文主义摄影是行动者,用摄影来介入社会;而人道主义摄影是旁观者,用摄影来观看社会,它会付出同情,但不介入。

《人类大家庭》展览尽管影响巨大,但也受到一些学术界的质疑。

爱德华斯泰肯的策展思路突出且只关注人类生活的表象,使得“摄影”行为成为了一个简单的,失去深度批判意义的概念图解,在一些批评家眼里,尽管这个展览可以作为人文主义摄影的专集,但同时也突出表现了它自身的矛盾。

由于参加这次展览的摄影作品均来自于马格南的大项目之一:《女性家庭杂志》(Ladies’ Home Journal)的一个专栏活动,因此,作为一个杂志的专栏编辑来选择摄影作品,这样的社会学方面的归纳是有意义的,但毕竟要符合一个杂志的主旨和价值;但作为一个摄影艺术展览,并在世界各地巡回展出,只是简单地把人类生活的行为记录图像就提升到了“人类大家庭”这个高度,却在展览核心深处没有给予具有社会意义的思想阐释与结构性呈现,反而利用了一些“感伤”的情绪来掩盖展览的叙事力度与批判深度的缺乏,决定了这一展览是表层的,内质上是贫血的。

(正在选择参展照片的爱德华老爷爷,是不是有中国美术生艺考现场点兵点将的感觉)

正如格里·巴杰在《摄影的精神》一书里指出:“这次展出实际上是人文主义实证论价值的形象表现,提出希望而不是绝望,维护人类的尊严,然而却否定了其他。在它对政治的否定以及过度的糖衣下面,真正的信息却是隐而不露的。”

但是,尽管如此,《人类大家庭》仍是一次伟大的展览,它是人文主义新闻摄影方面范围广度最大的专辑,从生活的点滴记录了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到结婚,到战争,到死亡的各个方面,同时在当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摄影艺术的传播,并把摄影术和其社会功能,(photography as a social practice)这方面的影响力,在这两点上此展功不可没。

希望你们觉得有用。

欢迎从知乎转发链接去微博/微信。

如果要转载去《知乎日报》以外的其他媒体平台,麻烦私信联系我

===============================================

欢迎关注艺术杂志:《布林客·BLINK》(微信号:blinkzine)

and Follow 我的视频就去:哔哩哔哩 / 油管,了不起的苏小姐

五、纽约有什么博物馆或者艺术展?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MOMA·莫奈·睡莲》

温柔是倒映的粉色天空和云朵,

爱意是碧波里荡漾的点点小荷。

无风也脉脉、无言亦诺诺,

忆丛林苍翠,念霞光难捉。

莲自开谢,色浓纸薄,

其姿绰绰,其华灼灼。

若水之巅,何人画者,

逝者如斯,香延百泽。

六、上海现代艺术博物馆前身?

上海现代艺术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10月1日,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公立当代艺术博物馆。同时,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上海双年展的所在地。

它坐落于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畔,占地4.2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5万平方米,内部最高悬梁45米,高达165米的烟囱既是上海的城市地标也是一个特别的展览空间。

上海当代艺术馆建筑由原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它不仅见证了上海从工业到信息时代的城市变迁,也挥别了对能源无度攫取的过去,其粗砺不羁的工业缝建筑风格,更是为艺术家的奇思妙想提供了丰富的可能。

上海现代艺术博物馆建筑本体原为上南市发电厂。1897年,请政府上海马路工程善后局在十六铺老太平码头创立了共30盏路灯明的南市电灯厂,后于1918年成立上海华商电力股份有限公司。1955年电厂定名为南市发电厂,早已走过百年历史的南市发电厂见证了上海整个工业时代的变迁。

七、为什么梵高等著名画家的画会被放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里?

谢邀!

看到前面有 @螺旋真理 的回答,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再来补充一点MoMA和洛克菲勒家族的小故事。

因为,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富人的品味“这件事,所以洛克菲勒家族的艺术故事,确实值得说一说。

洛克菲勒财团的影响力是在美国历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的。

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1839-1937,也称为老洛克菲勒)就凭借着石油生意成为了世界上最为富有的人之一。

如果头一次去纽约旅游,大部分人都会去参观一下坐落在曼哈顿市中心的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洛克菲勒中心由十九栋大楼组成,各大楼底层相通,从第五大道延伸到第七大道,占了整整三个街区,是全世界最大的私人建筑群。

洛克菲勒中心

它还是上世纪20年代,美国装饰风格(the Art Deco)的建筑代表作。负责总规划的建筑设计师就是完成了帝国大厦的雷蒙德·胡德(Raymond Hood),他巧妙地在摩天大楼的内外融入了装饰风格的设计手法,使得建筑整体壮观而不觉得蠢笨,细节之处不失典雅。

每年冬季,整个洛克菲勒中心的里里外外都会挤满了人。室内有艺术演出和购物广场;户外,这里有世界闻名的滑冰场,是纽约客最浪漫的节日活动。在下沉广场内,闪着金色光芒的普罗米修斯雕像在人群边上端坐,右手举着为人类从天堂盗取而来的火种,慈爱地注视着广场上活动的人群。尤其是到了每年的圣诞节期间,洛克菲勒中心的门口都会竖起一颗巨大的圣诞树,自1933年开始,这里的圣诞树点灯仪式就成为了纽约人迎接节日到来的必要活动,并年年如此。可以说,洛克菲勒中心已经融入了纽约的艺术与文化景观,也成为千万游客的必经之地。

David Rockefeller在MoMA的雕塑公园内

2017年3月,大卫·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在纽约的家中去世,享年101岁。当时就出了很多新闻报道,描述了大卫那漫长而精彩的人生。

大卫·洛克菲勒的一部分家中摆放的艺术品

他的一生都与财富、慈善与艺术收藏这几件事牢牢绑定,也让他的个人历史和许多更加宏大的历史故事都联系在了一起。而他就是所属的洛克菲勒家族(Rockefeller)与艺术收藏联系的最为紧密的一位家族成员。

洛克菲勒家族掌握的美孚石油、雪弗龙石油等品牌依旧在100多年后的今天影响着美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但是,最让人们津津乐道的却是这个家族的成功育儿经。

小约翰 ‧戴维森 ‧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Jr,1874-1960,称为小洛克菲勒)作为老洛克菲勒的唯一儿子,并没有在富可敌国的家庭中过得骄奢淫逸。相反,老洛克菲勒一生信奉基督教,勤俭持家,是虔诚的浸信会教徒,相信“财富属于上帝,我们只是管家”。因此,作为家族里的大家长,老洛克菲勒对家庭中的所有孩子都严格管教,尤其是对待财富方面,不仅要抵制浪费奢靡,更是连孩子们的零用钱都需要用劳动来换取。外界很难想象,这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孩子们,甚至需要依靠给家族“打工”而赚取一些零用钱。

就因为这样,洛克菲勒家族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诅咒。身为独子的小洛克菲勒不仅没有败家,还成功地把家族从“石油大王”成功转型升级,涉及了金融、地产、政治,最后还扩展到了艺术的领域。而真正让洛克菲勒家族的艺术收藏展开历史的是一位伟大的女性,也就是MoMA美术馆的创始人之一,小洛克菲勒的妻子:艾比·阿尔德里奇·洛克菲勒(Abby Aldrich Rockefeller)。

John D. Rockefeller, Jr. and Abby Aldrich Rockefeller. Photo courtesy of the Rockefeller Archive Center

1874年,艾比出生在罗德岛一个富裕的家庭里,她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对艺术充满兴趣,并有着很高的个人天赋与鉴赏能力。1894年的秋天,小洛克菲勒在一次同学家的舞会中认识这位爱艺术的女孩,很快就决定与她共度一生。

艾比对艺术的热情,尤其是对亚洲文物的热情让这对夫妻很快就产生了收藏艺术品的冲动。为了说服父亲支持自己的艺术收藏事业,小洛克菲勒曾在给父亲的信中真诚地写道:“我从未在马匹、游艇、汽车或其他愚蠢的奢侈品上浪费过钱财,我的唯一嗜好就是那些瓷器,那是我唯一不在乎花钱的地方。”老洛克菲勒似乎也被儿子的热情与真挚所打动,于是在1915年拿出了相当于200万美元的证券给了他,这笔钱最终成功帮助了艾比和小洛克菲勒收藏到了一批珍贵的中国瓷器。

艾比收藏的一些中国瓷器,在家中(The Rockefellers’ drawing room) Photograph by Samuel H. Gottscho, courtesy of the Rockefeller Archive Center.

除了中国瓷器、亚洲佛像和古董艺术之外,艾比对欧洲如火如荼的现代主义艺术同样充满了兴趣。不像是小约翰,一度沉醉于亚洲文物,认为现代艺术“不够栩栩如生”,艾比对现代艺术的理解和支持显得格外超越当时的美国审美。

在一个崇尚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审美大潮中,艾比却慧眼识珠地认识到了现代艺术的魅力,她用购买的行为支持了不少现代主义作品,并介绍和接待欧洲艺术家访问美国,并在家中四处摆放她的现代艺术收藏,为的就是让丈夫和更多的人认识到现代艺术的价值。艾比做了很多尝试,而这些都影响到了她的6个孩子,其中就包括了大卫·洛克菲勒。

曼哈顿公寓中的艾比的艺术收藏. Photo courtesy of the Rockefeller Archive Center. Artwork: © ADAGP, Paris and DACS, London 2018.

“我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艺术,母亲的品味很多元,从古代艺术到当代艺术,从欧洲到美国都有涉及。她会在自己的佛堂里沉浸于亚洲艺术,或者在自己的展厅里研究亨利·图卢兹-劳特雷克克的作品,但是大部分时间她关注的都是现代艺术。父亲则更喜欢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和古董。”大卫曾这样说。

大卫·洛克菲勒在家中

出于对现代艺术的热爱和信心,1929年,艾比和她的两个闺蜜,艺术教师玛丽·萨利文(Mary Quinn Sullivan)和艺术收藏家莉莉·碧利斯(Lillie P. Bliss,也是纽约军械库艺术展创始人之一)一同创立了现代艺术博物馆。

这三位拥有卓越眼光的女性,女性也是三位成功的妈妈,一起建立了这座城市中最前卫、最精彩的艺术风景,在这座繁华的都市中留下了一个送给孩子、送给未来的礼物。于是,MoMA也被称为“妈妈美术馆”,从创立至今一直都在强调艺术机构的教育和服务功能。

在建立之初,这三位妈妈就把美术馆馆长的重任委托给了一位充满实力的年轻人:当时只有27岁的美术老师阿尔弗雷德·巴尔(Alfred H. Barr)。

年轻的Alfred H. Barr

巴尔是一个具有历史眼光的年轻人,他心中理想的美术馆应该不只是注重绘画和雕塑,而是把包括建筑、印刷、摄影、电影等各种形式相结合的综合体,艺术应该是所有视觉形式的大集合。在这种“艺术大集合”(a total work of Art)的创办理念下,MoMA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宏大的胸襟,于1932年就创办了建筑与设计部门,而后来的几年中,随着不断涌现出来的全新艺术创作与表达方式,MoMA的藏品类型也愈见丰富,收藏规模进而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了今天影响世界的现代艺术博物馆。

Alfred H. Barr(左一)和毕加索(左二)1956年

再来说一个小故事:大卫·洛克菲勒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

二战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American Abstract Expressionism)作为一种极具辨识度、极具原创性的本土艺术,区别于曾经的欧洲现代主义艺术形式,一跃而起,成为了世界艺术舞台上的焦点。并成功把美国纽约推向了国际艺术的龙头位置,在50年代后逐步取代了曾经的世界文化中心巴黎。

这些体积巨大而内容抽象的绘画作品,结合了美国艺术评论的推动力量,例如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对于《什么是现代主义艺术》的著名文章,在学术界和文化圈内被不断讨论和研究,进而推广到了精英阶层。美国人将这种“什么也不表现,只表达绘画意识和绘画行为本身”的艺术,标榜为美国原创的、不同于欧洲历史与传统的全新艺术。而洛克菲勒家族就在这一时期,也用购买和收藏的行为肯定了这一美国本土出现的新艺术形式。

2007年,大卫·洛克菲勒在纽约的苏富比拍卖中,以7284万美元的天价出售了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的作品《白色中心,黄色、粉红、 玫瑰上的薰衣草》(White Center,Yellow, Pink and Lavender on Rose,1950,简称“白色中心”),被一位神秘的石油大亨买下,创造了当时罗斯科作品的拍卖纪录。而在1960年,大卫本人买入这件作品时,这幅画的价格还不到一万美元。

大卫与他的罗斯科

在2010年的统计数据中,《白色中心》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排名第十贵的绘画作品,比上一张成交的罗斯科作品直接高出了三倍。这一新闻让罗斯科的《白色中心》也因此成为了其“色域抽象画”(color-field painting)系列中的明星。

这幅作品之所以可以拍出如此高的价格,除了与艺术家的综合水平相关,还与洛克菲勒家族的收藏关系密不可分。这幅画放在当时的50年代属于绝对的前卫艺术,在大幅的画布上,平铺直叙地填满了红色、粉色、黄色和白色等颜料,没有形象、没有故事、没有线索,人们看到的就是标题所显示的几种颜色;而这些色彩又在相互交织的过程中逐渐变化,几种不同的颜料融合中,似乎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微妙色彩,难以言喻。这种绘画,没有任何大众熟悉的绘画主题和对象,远远超过了普通人可以接受的审美水平。而大卫面对这一个看似单调而平面的绘画时,却发现了它的过人之处。

这幅油画大卫已收藏了47年,也是他收藏的首件抽象表现主义的作品,因此它有着不一样的意义。“我们什么也不描绘,只是展现艺术本身”,当时的大卫显现出来了如母亲艾比那样的超前眼光,仅花费了约1万美元就拿下了这幅后来影响了无数人的重要作品。后来的许多艺术家和观众都认为,这是一种纯粹的艺术语言,也似乎是符合了美国引以为傲的自由民主的精神,是自由的艺术语言在平面绘画上的表现。

就这样,入罗斯科这样的抽象画家,用一种无法被解析的、不能读透彻的、完全抽象的绘画表达出来了一些极为深刻的人类情感,例如忧伤、恐惧、激动、温暖的内心感觉,很多时候就连最专业的作家都很难用白字黑纸的形式去表达,而抽象绘画有时候恰恰可以传递出类似复杂的人类情感。

直到现在,艺术圈里还会用“洛克菲勒的罗斯科”来指代这幅《白色中心》,似乎大卫·洛克菲勒的收藏历史和那一段故事已与这幅作品的自身历史和艺术价值融为了一体。而这个故事,也从另一方面证实了一个艺术史中的常见现象,那就是:一件艺术品的商业价值或者说市场拍卖价格,不仅仅和这个画作本身、艺术家本身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有关,甚至还和这件艺术品曾经的主人都有关系。

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

欢迎关注艺术杂志:《布林客·BLINK》(微信号:blinkzine)

and Follow 我的视频就去:哔哩哔哩 / 油管,了不起的苏小姐

如需转载去别的媒体,请私信我获得同意,谢谢!

八、纽约飞北京票价?

目前纽约飞北京还没有直飞航班,如果通航大概在10000多,当然区分淡旺季。中转日韩的价格或者中转香港的价格便宜时候在5000多的都有

九、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票价?

票价:成人50元,学生25元。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是迄今全国唯一收藏、展示、研究唐代三彩和唐代彩绘陶俑为主旨的专题性非国有博物馆,主要为唐三彩和唐代彩绘陶俑,其中唐三彩门类包含人物俑、动物俑、器物和建筑模型四大类别。种类丰富,造型逼真,真实还原了唐代文化、生活、政治、经济的各个方面。

十、上海现代艺术博物馆怎么预约?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预约上海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参观:

1. 在官方网站上预约:您可以访问上海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官方网站,查看预约信息并填写预约表格。通常,他们会提供在线预约系统供您选择日期和时间。

2. 电话预约:您可以拨打上海现代艺术博物馆的联系电话,询问有关参观的预约细节,并进行电话预约。

3. 到现场预约:如果您不想提前安排参观时间,您也可以直接到达上海现代艺术博物馆,在门口或售票处进行现场预约。请注意,这可能会导致等待时间较长或无法保证参观机会。

建议在计划前往之前提前了解相关信息,以确保能够顺利参观上海现代艺术博物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热点提要

网站地图 (共1558个专题856415篇文章)

返回首页